三明市三元区:黄麻新用富山乡

昨天 186阅读 0评论

东南网10月16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罗昱伦 通讯员 吴伟)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位于三明市三元区中村乡白水村的白水乡居农场,只见比人还高出一截的黄麻连绵成片,在微风的吹拂下翻起阵阵绿浪,美不胜收。

日前,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福建黄红麻高效绿色生产现场观摩会在此召开。60多位教授、研究员等齐聚一堂,为黄红麻产业高质量发展传经送宝。

黄麻素有“黄金纤维”的美誉,是世界上仅次于棉花的第二大天然纤维来源。其纤维质地柔软,可再生、易降解,是麻纺工业的重要原料。可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昂的种植劳动力成本以及相关技术设备的滞后,导致黄麻纤维日渐被易于大规模生产且更为美观的化学纤维所取代。

黄麻能否再次迎来发展的春天?

“大食物观的树立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专注麻类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40多年的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教授祁建民表示,“通过延长产业链,拓展应用场景,把黄麻产业发展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可以为乡亲们带来更多实惠。”

白水村海拔800多米,有良好的阳光、水源及空气条件,是绿色高效种植黄麻的理想宝地。今年2月,福建农林大学与三元区开展校地产学研合作,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入驻白水乡居农场,引进菜用黄麻新品种16个,绿色有机生产示范50亩。

在农场田间,土壤上破碎的黑色地膜引人注意。“这是利用黄麻生产的麻地膜,是一种新型覆盖材料。”白水乡居农场联合创始人王祥净向记者介绍,“相比传统的塑料地膜,麻地膜可以在土壤中自然降解,保温保湿效果也更加出色。农作物吸收后还有助于提升产量,非常绿色环保。”

“今年我们引进了福黄麻7号、9号两个工业黄麻新品种,可用于提取麻纤维,是制作麻地膜的原材料之一。”祁建民表示,通过与台湾有机农业协会合作,引进生物可降解地膜配方,依托当地的地膜厂可就地生产麻地膜,物流成本将大大降低。

菜用黄麻的出现,拓展了黄麻新的应用场景,也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5月中旬种植以来,这片地未施用过农药,作物十分健康。”祁建民指着不远处的一片黄麻地说。菜用黄麻富含硒锌、总黄酮、多糖、膳食纤维和17种氨基酸,种植一个半月后便可采摘嫩茎叶食用,吃起来爽脆、糯滑,搭上电商快车,可以卖到36元左右一公斤,热销各大商超和餐饮公司。

除了直接采摘售卖,不同口味的麻茶是黄麻的另一种“华丽变身”。在小前村文化中心,桌上一杯杯刚沏好的倍健麻茶冒着热气,浅啜一口金黄剔透的茶汤,浓郁甘和的滋味唇齿留香。“超临界风干技术令黄麻丰富的营养元素得以在麻茶中保存,也造就了独特风味。”祁建民介绍。

“黄麻茎叶还可制成应用多样的麻干粉。”王祥净拿起一盒刚刚制作好的麻干粉向大家介绍,“550目以上的超微粉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制作保健型饮料和减脂代餐;粉末粒度达到1000目以上,就能进一步应用于化妆品领域,实现人体皮肤直接吸收,效果更佳。”

浑身是宝的黄麻,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可能。“眼下,菜用黄麻亩产可达1000多公斤,农户可赚1万多元。”王祥净表示,“下一步,我们将通过产学联动,继续丰富黄麻的应用场景。”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8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